1月11号下午到了南京,在紫台办了一点手续,就去南大见戴老师,说到上课的事情。我下学期要给面向全校本科生上天文学导论,要给研究生上辐射机制。他就推荐我找李向东老师,说他的普通天文学的课上的非常好。刚才上网搜了一下,他的这门课还是国家精品课程。
在李老师那里拷了一些资料。这些都是他辛苦收集整理的,能够无私的提供给我,非常感激。还有一些是在他的网页上就有,而且我以前也下载过,就没有拷。当然我不会直接拿过来就用,主要是用来参考。
李老师又推荐姜冰,她和谢懿在共同给本科生上大学天文的。他们的课件有的简洁有力,有的生动有趣,借鉴性很强。还有他们的点名方法挺好,把名单给学生签名,代签的问题只需要把几次的拿来对比看笔迹即可。我还进一步设想了,可以在A4纸上打印两排名字,后面就让他们签。等一个学期结束,把所有的纸从中间撕开,左边的都排在一起,都是相同的名字,即可数到课的次数,并顺便鉴别真伪。签名不费时间。
她又推荐罗新炼老师,说他的课上得实在是好。讲得又好,又非常负责。其中一门课叫天文学漫谈,有些是让学生讲的,他对学生的点评都做得非常的好。去了之后才得知这样的口碑得有多少的默默付出才能达到。当天已经到下班时间了,和他约好第二天再请教。
12号晚上我再次来到罗老师办公室,从大约接近八点一直谈到九点多,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收获也是出乎意料的多。
他有两门普通天文的课,一个是有推导的讲得比较深入的普通天文,一个是面向提高班、天文系等的天文漫谈。后者几乎没有公式,刚好和我将要上的天文学导论完全一致。他的课件和录像录音一共有十多个G!录像录音是留下来下次备课的时候参考的!
一开始他就告诫我不要企图面面俱到,而是应该选择有趣的内容,以它们为主线,像讲故事一样将相关的内容给串起来。他的课件也正是那么做的。然后以他的导论为例:月球怎么来的,是被地球俘获的。大家一般认为天文是天上的事,和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但实际上不是。没有地球肯定没有人类吧,但地球怎么来的?这里就可以讲行星的形成。然后讲易居住带,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等。再还可以讲恒星的演化,说太阳迟早要长大到可能把地球给吃掉。到时候人类不得不到别处去找住的地方了。那么现在搜寻地外行星也就不只是寻找其它生命了,还可以为将来的定居找地方。(这是我想的)
康德居然是提出宇宙岛(也就是星系)的人。
他的ppt里既是按照恒星、星系、宇宙的逻辑结构来分类的,每节又是按照“故事”为线索的。这还只是天文学漫谈10来G;普通天文又是十几G啊。这可都要时间和精力把它们给弄出来啊。
我说我准备一次投入精力好好弄好,下次上课就吃老本了。他说你不会的,等下次再上的时候你需要重新看,又会忍不住要改的。感觉这里要加,那里要加内容。几次以后发现内容多了,又要看哪个内容需要精简。我相信他说的是对的,他就是说的他自己的经历嘛。如果我像他一样负责的话,以后再改也就不可避免了。
他的点名方式也是签名,不过根据的是座位的分布,让学生按照座位签到对应纸上的位置,因为一般学生坐座位基本上都是固定区域的,所以每次签名有代签也能看出来。还能据此认识学生。认识学生在他的课上有重要的作用--了解他们,并以此为依据之一给分(这样明显更加客观,但老师的工作量太大了)。我本来以为按照考试成绩给分是公平的,但没有这种公平。但他要承受很多压力,而且真的有同学在考试后质疑为何考分比自己低的人最后成绩反而高。他必须有足够的了解,包括平时作业、小论文、课堂发言,然后给出解释。不得不佩服,我感觉自己做不到。
看样子无论你准备的如何充分和精彩,点名也照样需要。学生的惰性在那里,上课上得再精彩,也没有游戏或者其他的玩儿吸引人。
说到挂科,他的策略是第一次能救的就救起来,不能救是多少分就是多少分,哪怕二十几。第二次补考的时候一律放过。对于前半部分,我也是这么做的。而后半部分我本来准备的是“坚持到底”。如果这个人补考没过就让他重修,再不过,就还是不过。最后不能毕业就再学一年。虽然我们都认同这种人第一次没过,后面也多半补不起来;而且我也认同这种人很有可能将来多半在那20%里。但我的想法是这种学生要么是进大学后堕落了,要么是走后门进的学校。我要把这种人给甄别出来,不能毕业就不能毕业。听一个意大利人说他们的大学一般能拿到毕业证的只有1/3。我想作为学校对于社会,就像一个工厂对于消费者,不应该不管好坏都一律叫做合格。但罗老师不同意我的说法,全中国都这样,说那样做的话,就有鹤立鸡群的感觉,这样的大环境下对学生也是耽误他一辈子的事;小的方面说,真有这样屡次不过的学生,到时候不仅学生会来找你任课教师,学生工作的老师,院长等都会来找的,他们有就业率的压力啊。不给过,一句话倒是爽利,但会有无穷无尽的麻烦,到时候所谓的原则估计也就打水漂了。
唉,我已经感受到了。天体物理专题这门课,一个学生考试没过,号称要跳楼。我怎么办呢?只能让他补考,考完就让他过了。。。
看样子,哪怕在学校这样的所谓象牙塔下,要找公平也很难啊。
不知道学校规定的补考规则是怎样,应该是凡是过了都是60分吧。如果不是,我也准备这么干。但这样对那些认真准备补考学了很多知识的是不是又不公平了呢?唉
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从他那里不只学到了如何讲好这门课的技巧(当然还有他多年准备的课件毫无保留的给了我),更有他无意流露出的责任心这三个字。
星期六, 一月 14, 2012
拜访鞠国兴老师
前天问罗新炼老师关于如果上好大学天文的课,收获颇丰。并且还知道了另一个老师的名字:南大物理学院的鞠国兴教授。说他现在给南大的本科生上热统,上得很好很受学生的欢迎。
昨天早上我来到台里,网上搜了他的名字,消息很少,仅在评师网上有,果然都是好评。正如里边的说法,说鞠老师很低调。
九点多来到物理学院的大楼,从院办公室问到鞠老师的办公室,在三楼。我仅是第二次走进物理楼,前一次是五六年前,师兄雪峰在这里讲GRB的时候。这个楼和华科的南一楼有些像,厚重踏实。但是没有提前打任何招呼,直接跑人家办公室请教问题,是否会吃闭门羹,心里还是不踏实的。
初进鞠老师办公室,简单做了自我介绍,说想请教关于热统教学方面的问题。他没有对我的唐突表示任何的不满意,瞬即侃侃而谈,令我悬着的心也放下来。
先向他反应一个问题:学生普遍觉得热统课头绪太多,抓不出一条主线,感觉什么都要靠记下来,很不好学习。
他说主线是有的,就是特性函数!(这真让我没有想到,我回答学生的是:热学部分,四个定律;统计部分,系综理论。) 第一章,几个定律就定出了特性函数,对于不同的变量,有不同的特性函数;第二章,将特性函数和实验结合,但是函数里包含有熵的实验不好测,于是麦克斯韦关系就出来帮忙了;第六七八九章,实际上是以系综理论为基础的,系综理论的一套方法很简单,就是找出能量,写出配分函数,写出特性函数,其他函数也就出来了。而且配分函数和特性函数是等价的,因为它们只相差常数,比如正则系综(N是不确定的)和自由能(F=U-TS, dU=TdS-pdV+mu dN, dF=-SdT-pdV+mu dN)的关系: F=-kT lnZ.
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特性函数的!这真是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然后讲到课本,南大的课本也是汪志诚的书。不过他说准备换书,因为结构不适合学时少的情况,这里居然只有每周三节课。不过将要加到每周四节。有本剑桥出版的书:concepts of thermal physics. 另外就是原来教材里有一些错误,比如在求磁矩和自旋的关系的时候不应该用除法;在求固体的热容的时候,振动自由度的提法不对,应该为振动模。。。他随手翻了几页,指出了一些错误。我本来想把他指出的错误都抄下来的,可惜他都没有在书上做出记号,只是他想到多少说一些,我心里记了一点。
还有一些和理论力学都是相通的,这个我同意,四大力学中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都有以理论力学为基础的意思。不过所举的例子没记住,我对理论力学不熟。他以前上了很多年理论力学,最近几年才上热统的。
热统现在人们渐渐改叫热物理了?
看到他桌上堆着高高的一沓又一沓的书,全是各种教材。看样子他是花了很多精力,吃得很透。随手拈来都很熟悉。对朗道的书,表示翻译的不好。《弹性力学》出了书之后被打回重造的故事他也知道;《力学》这本书还请他校对,说有上千处,只能等修订版了。
他觉得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不要用太多的技巧,“像朗道,人家是大家,用了很多技巧;我们国内的教材就不要用什么技巧了”。对这个观点我是深表赞同。就用一般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正式掌握知识和熟悉流程的一个过程。一上来就用技巧,反而让人没有头绪,不知所云。这让我想到我们初中的物理老师,崔华炼(音),每次做题都让我们分析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逻辑摆明确了。真的很有用。
他还看各种教育类杂志,国内的有《大学物理》、《物理与工程》(我刚好往这两个都投过文章没中),后来渐渐不看了;而去看美国的,最好的教育杂志,说这上面有很多很有用的东西,比如某些大家用课程应用的形式讲述某一领域的前沿。我想这个可能真很有帮助,什么时候也弄来看看,做一些课堂的扩展。
最后我们共同鄙视了一下现在的评价制度,名教授不给本科生正经上课。一般人上课也认真也没有任何用,花了时间和精力,但升职称根本没用。所以也不能怪年轻教师对教学不上心,不升职称没有待遇呀。然后对我还能跑过去请教教学的问题表示惊讶,“像我职称已经上来了,虽然不能升级,但相比副高和高级的差别,升不升级的差别也就没那么大了,所以可以安心教学”。我说也不是专门来南京问这个的,再就是虽然上课不能评职称,但引用一下bbs labor版的话,就是“我只是保证自己对得起学生”。
不过常常是学生并不领情,对他们严格要求了还有各种意见。他说你为学生着想那纯粹是自愿的,而不要去指望回报。
嗯,这是一个方面;另外通过跟好几个老师的讨论发现,哪怕做得再好,也总有某些学生不满意的。所以也就释然了。
不知不觉去了一个多小时,起身,致谢,道别。心中满载而归。
昨天早上我来到台里,网上搜了他的名字,消息很少,仅在评师网上有,果然都是好评。正如里边的说法,说鞠老师很低调。
九点多来到物理学院的大楼,从院办公室问到鞠老师的办公室,在三楼。我仅是第二次走进物理楼,前一次是五六年前,师兄雪峰在这里讲GRB的时候。这个楼和华科的南一楼有些像,厚重踏实。但是没有提前打任何招呼,直接跑人家办公室请教问题,是否会吃闭门羹,心里还是不踏实的。
初进鞠老师办公室,简单做了自我介绍,说想请教关于热统教学方面的问题。他没有对我的唐突表示任何的不满意,瞬即侃侃而谈,令我悬着的心也放下来。
先向他反应一个问题:学生普遍觉得热统课头绪太多,抓不出一条主线,感觉什么都要靠记下来,很不好学习。
他说主线是有的,就是特性函数!(这真让我没有想到,我回答学生的是:热学部分,四个定律;统计部分,系综理论。) 第一章,几个定律就定出了特性函数,对于不同的变量,有不同的特性函数;第二章,将特性函数和实验结合,但是函数里包含有熵的实验不好测,于是麦克斯韦关系就出来帮忙了;第六七八九章,实际上是以系综理论为基础的,系综理论的一套方法很简单,就是找出能量,写出配分函数,写出特性函数,其他函数也就出来了。而且配分函数和特性函数是等价的,因为它们只相差常数,比如正则系综(N是不确定的)和自由能(F=U-TS, dU=TdS-pdV+mu dN, dF=-SdT-pdV+mu dN)的关系: F=-kT lnZ.
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特性函数的!这真是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然后讲到课本,南大的课本也是汪志诚的书。不过他说准备换书,因为结构不适合学时少的情况,这里居然只有每周三节课。不过将要加到每周四节。有本剑桥出版的书:concepts of thermal physics. 另外就是原来教材里有一些错误,比如在求磁矩和自旋的关系的时候不应该用除法;在求固体的热容的时候,振动自由度的提法不对,应该为振动模。。。他随手翻了几页,指出了一些错误。我本来想把他指出的错误都抄下来的,可惜他都没有在书上做出记号,只是他想到多少说一些,我心里记了一点。
还有一些和理论力学都是相通的,这个我同意,四大力学中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都有以理论力学为基础的意思。不过所举的例子没记住,我对理论力学不熟。他以前上了很多年理论力学,最近几年才上热统的。
热统现在人们渐渐改叫热物理了?
看到他桌上堆着高高的一沓又一沓的书,全是各种教材。看样子他是花了很多精力,吃得很透。随手拈来都很熟悉。对朗道的书,表示翻译的不好。《弹性力学》出了书之后被打回重造的故事他也知道;《力学》这本书还请他校对,说有上千处,只能等修订版了。
他觉得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不要用太多的技巧,“像朗道,人家是大家,用了很多技巧;我们国内的教材就不要用什么技巧了”。对这个观点我是深表赞同。就用一般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正式掌握知识和熟悉流程的一个过程。一上来就用技巧,反而让人没有头绪,不知所云。这让我想到我们初中的物理老师,崔华炼(音),每次做题都让我们分析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逻辑摆明确了。真的很有用。
他还看各种教育类杂志,国内的有《大学物理》、《物理与工程》(我刚好往这两个都投过文章没中),后来渐渐不看了;而去看美国的
最后我们共同鄙视了一下现在的评价制度,名教授不给本科生正经上课。一般人上课也认真也没有任何用,花了时间和精力,但升职称根本没用。所以也不能怪年轻教师对教学不上心,不升职称没有待遇呀。然后对我还能跑过去请教教学的问题表示惊讶,“像我职称已经上来了,虽然不能升级,但相比副高和高级的差别,升不升级的差别也就没那么大了,所以可以安心教学”。我说也不是专门来南京问这个的,再就是虽然上课不能评职称,但引用一下bbs labor版的话,就是“我只是保证自己对得起学生”。
不过常常是学生并不领情,对他们严格要求了还有各种意见。他说你为学生着想那纯粹是自愿的,而不要去指望回报。
嗯,这是一个方面;另外通过跟好几个老师的讨论发现,哪怕做得再好,也总有某些学生不满意的。所以也就释然了。
不知不觉去了一个多小时,起身,致谢,道别。心中满载而归。
星期一, 一月 02, 2012
linux下的latex中文
折腾了n久啊,什么
Package CJK Error: Encoding `utf8' is not defined.
还有(不同类的错误)
Undefined control sequence.
try@size@range ...extract@rangefontinfo font@info
最后查到一个e文的post,说用gbsn也可以,把song改成gbsn就行了。如下:
\documentclass{article}
\usepackage{CJKutf8}
\begin{CJK}{UTF8}{gbsn}
\begin{document}
试汉字
\end{CJK}
\end{document}
当然,这个只是个案,原因是之前我安装好了gbsn字体的。但是这次本来准备重新安装song字体的,折腾好久都不行,按照网上的步骤,放在自家目录~/texmf下面,但是mktexlsr的时候,人家死活就是不到这个目录里来看一下。
不过我相信以前的那个
\documentclass{article}
\usepackage{CJK}
\begin{CJK}{GBK}{song}
\begin{document}
试汉字
\end{CJK}
\end{document}
还是一样有用的,不过有人说用utf8要好些。
Package CJK Error: Encoding `utf8' is not defined.
还有(不同类的错误)
Undefined control sequence.
try@size@range ...extract@rangefontinfo font@info
最后查到一个e文的post,说用gbsn也可以,把song改成gbsn就行了。如下:
\documentclass{article}
\usepackage{CJKutf8}
\begin{CJK}{UTF8}{gbsn}
\begin{document}
试汉字
\end{CJK}
\end{document}
当然,这个只是个案,原因是之前我安装好了gbsn字体的。但是这次本来准备重新安装song字体的,折腾好久都不行,按照网上的步骤,放在自家目录~/texmf下面,但是mktexlsr的时候,人家死活就是不到这个目录里来看一下。
不过我相信以前的那个
\documentclass{article}
\usepackage{CJK}
\begin{CJK}{GBK}{song}
\begin{document}
试汉字
\end{CJK}
\end{document}
还是一样有用的,不过有人说用utf8要好些。
订阅:
博文 (Atom)